中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下篇)
发布时间:2024-05-15 来源:中华武术传承网 浏览次数:302
 
隋唐时期,武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隋末以武术闻名于世的嵩山少林,在唐武德年间 (618~626 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末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自此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僧徒一度多达 2000 余人,民间练武之风日盛。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等,都是当时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十八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止18种。宋代武术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几部古代小说中窥见一斑,如《说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等。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极大限制了武术的发展。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明太祖先元璋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为丰富,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由于明代所推崇的习武风气,直接推动了当时众多武术家开始著书立说,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的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重要的专著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等。
 
清朝统治时期,为维持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同样限制了清代武术的发展。但由于武术在民间群众基础广泛,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的组织,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进一步推动了各个流派的武术纷呈于世。以区域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等,以宗教分有佛家外功、道家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门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同时也存在着各派之间缺乏交流,无法取长补短的诸多限制。
 
民国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火器得到普遍使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武术的技击特点,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师范、体育类院校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初中级长拳以及各类器械套路。这些措施都极大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4-24 22:54

已入驻名师:55人

已入驻传承人:105人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