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创始人真的是“太极张三丰”吗?
发布时间:2025-02-07 来源:中华武术传承网 浏览次数:358
六次申报,十二年努力,传统武术著名拳种之一的太极拳,2020年12月17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申遗”。
作为老少咸宜、流传范围极广,至今已衍生出众多流派的太极拳,可说是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拳种之一。受到文学创作与影视作品影响,仍有许多人认为太极拳起源自武当道士张三丰(1247—?),甚至有“天下太极出武当”、 “太极张三丰”等传闻,而后学界共产生五种不同说法:唐代许宣平、宋代张三峰、明代张三丰、明末陈王廷,以及清代王宗岳等起源。
民间一般认为太极拳出自张三丰(峰),多是源于清初大儒黄宗羲于清康熙八年(1669)所作的《王征南墓志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抟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道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据考证,张三丰为元末明初道士,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不过《明史》与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完全没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在清雍正元年(1723)四川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的《三丰全书》中,虽宣称见过14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说过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由于过去为了推广一种学术,托名神仙或其他有威望的人物所流传,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才出现托名“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说法。
记载张三丰的历史文献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共有206篇,最早的是明宣德六年(1431)任自垣撰写的《太岳太和山志》,据今最近的是在清末民初,时间跨度近500年,但这些记述内容无一与太极拳有关。加上考察张三丰一生游历河南周口鹿邑、湖北武当山、陕西宝鸡金台观、贵州福泉高真观等名山大观的纪录,其中也并无对其创立太极拳或练拳、传拳的行迹描述。
太极拳创始传说众说纷纭,与群众心理有关。清代武术宗派蠭起,许多拳师喜欢援引名人为祖师,为自己所习拳种增益光彩,“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经过武侠小说与电影的渲染,以讹传讹,日久愈甚。近百年来,经过武术学者唐豪、徐震、顾留馨等人多方考证,许多证据指向太极拳发源自明朝末年的河南温县陈家沟(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的清风岭中段,距焦作市区35公里)。17世纪中叶,陈王廷与李氏兄弟在千载寺“养生无极功”等拳术的基础上,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拳术,后经世代传承逐渐完善,形成了陈式太极拳。
陈王廷对创编太极拳有所贡献,但非他一人之功,太极拳的雏型也非诞生自陈家沟。据《李氏家谱》(1716年)记载,明天启年间,陈王廷曾与表兄李岩、李仲一同前往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博爱县城南唐村)千载寺拜师学拳,“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而该寺自唐初弘扬“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住持李儒(字道子、号十力僧)创艺“养生无极功”以来,“十三势”、“通臂拳”、“炮拳”等拳种传承数百年不绝。清末明初之际,陈王廷、李仲、李岩习得这些拳法之后,才编创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太极拳”。
为何由李岩、李仲、陈王廷兄弟三人共创的“太极养生功”,如今只剩陈式太极拳广为流传?原来李岩、李仲参加了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李岩遭到冤杀、李仲逃难浙江。
陈家沟的太极拳动作,很大一部分取自明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据称陈王廷参考该书,融合道家《黄庭经》长生之术,使养生、健身、技击合而为一,形成了陈式太极拳的雏型。后来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在祖传套路上精炼归纳,发展成今日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炮捶),太极拳得以发扬光大,并衍生出其他诸如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分支。
太极拳是基于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发展出来的成熟拳种,拥有庞大且复杂体系,势必不可能起自一人一时,必然有一个雏型、发展、成形的演变过程,除了家族世代相传,还加上历代拳家和拳术爱好者在继承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最终才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太极拳运动体系。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4-24 19:33

已入驻名师:55人

已入驻传承人:105人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