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武术?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难题
发布时间:2020-07-15 来源:西外新传 浏览次数:882
传统武术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基础上并被不断积累的精髓。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外国武术门类的引入,我国传统武术在发展和传承方面逐渐式微。红拳作为传统武术的一份子,是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如今同样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难题。
 
一、传统武术过时了么
《中国青年报》曾发表题为“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武术:中国武术被踹出都市时尚”的文章,这个“踹”字让人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伤感。
《佛山日报》曾以“武术之城掀起跆拳道热” 为题报道了佛山市作为我国的传统武术之城,却在如火如荼的学习源起于韩国的跆拳道,我国传统武术的尴尬处境由此可见一斑。
《财新网》曾发表“传统武术不能打之痛何解?”的文章,引发关于传统武术是否还有技击性、是否还能打的痛点讨论。
另据高德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以太极拳、咏春拳、红拳为代表的传统武馆在中国开设的数量为3283家,其中太极拳2259家,主要以广东省、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为主;红拳75家,主要在陕西省;咏春拳949家,主要在广东省。与此形成对比的时,源起于日本的空手道在中国开设武馆621家,以上海市居多。源起于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280个城市开设武馆17219家,上海市最高可达691家。由此可见国人对外来武术的追捧程度。
 
图1 各省武馆数量统计图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
陕西省文化厅编《红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我国的传统武术果真无用、过时了么?
当然不是这样的!
 
图2 武术身份演变
数据来与:中国大学MOOC《传统武术与休闲开发》
首先,不能将传统武术招式和兵器的使用情境分裂开来,得出传统武术丧失技击性的武断言论。
传统武术从来都不单是徒手搏击,需要借助兵器的辅助和助力。从兵器角度考虑,传统武术被人诟病的作用不明显的技术动作有着明显的实战作用。举例来说,传统武术中讲究的“侧身迎敌”,在现在既影响攻击的频率、控制范围,攻击的距离也比现在的搏击要小。然而,在使用兵器的情境下,侧身迎敌能够减少受击面积,控制范围虽小却能够限制对方兵器的使用。再以弓步、马步为例,这些套式影响脚步的灵活性,出手不收回的特点漏出较大破绽,影响力量发挥,很难跟上现代搏击的节奏。但是如果考虑到使用和应对兵器,这些都变成了优点。低架、弓步等能够有效延展自己兵器的攻击范围,出手不回更是攻击后的“残心”。同时,这些技巧在其它国家的兵器武术中也常出现,比如HEMA,日本剑道等。
其次,传统武术的身份在演变,功能重心也在发生转移。传统武术在历史长河中渐次经历了“战场—民间—竞技—健身—娱乐”的身份转型和功能蜕变,从制敌、杀敌到健身、表演,入门门槛明显降低,使用对象和环境趋于简单化,从原来军人用于战场杀敌的必备技能到如今大多数人都能参与、习练、讨论的文化现象,身份在转型,技击的威力也不可避免的呈下降趋势。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借助表演的东风,在众多经典的功夫动作影视类艺术作品中大显身手,一次次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武术热潮,将中国的传统武术精神发扬光大。
二、陕西红拳
陕西红拳是历史悠久、内容种类丰富、自成一派的武术门类。红拳在陕西练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但掌握红拳古老套路、功法、技击、兵器的老拳师大多年事已高,不能再教徒弟,更有谢世人间者。这使陕西红拳的继承和发展面临紧迫性。至今陕西红拳都没有完整的拳谱、功法、传承体系等文字资料。
陕西红拳如果再不加紧挖掘、保护、传承,那么迟早会在这三秦大地上遗失或消亡。
1、陕西红拳的发展历史
 
图3 红拳发展历史
数据来源:陕西省文化厅编《红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姜霞,王瑞,席兵,黄繁,赵文飞,王军,自卫国,叶军.我国西部地区红拳源流追溯与地域脉络特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11):546-550
红拳大致经历了萌芽期、积累期、游离期、兴盛期、衰落期五个阶段。
萌芽时期 周-秦,当时战乱频发,统治者需要强化军事,提高士兵作战能力,这就是武术的起源。红拳至今仍保留着秦人武士“击膊拊髀”的武舞形式。
积累时期 汉-唐,汉朝尚武之风浓厚,从汉代石刻“兵民合一图”可以看出对武术的重视。在唐之前,军事武术仍然占武术的主导地位,但民间武术也有发展,《汉书·艺文志》中便记载了“手搏”、“剑道”等;到了唐代民间武术生机盎然,并开辟了剑术表演的崭新局面,这也基于君王喜好和提倡。
游离状态 宋元,据《四川武术大全》中记载“赵门”与红拳颇有渊源,赵门假托赵匡胤得名。在四川当地至今赵门与红拳互用,宋代红拳名称尚未明确;《少林拳法》中记载了红拳在元代开始了流传。
兴盛时期 明清时期是民间武术大成时期,大量的武术著作使武术有了完整的体系。明朝《纪效新书》中记载了红拳至今仍在沿用的招式名称,并以“西家拳”称呼。清朝《清稗类钞》中记载了“红拳”的称谓。至此,红拳的记载明确出现。清朝多次农民起义也使红拳在不同地域中传播发展。
在民国时期系统发展,陕西国术馆成立,众多名家汇聚西安交流红拳,对红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现代,红拳面临失传的危险,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组织研究和保护传承红拳;红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举办了多届传承人交流大赛。
2、陕西红拳的内容体系
红拳吸收了南北多家拳法之长,分为一系七拳,七拳指的是红拳拳系的七个拳种:红拳、九拳、炮捶、通背、子拳、醉拳、花拳。七个拳种包括了红拳拳系所有的拳械及提枪、抱棍、跑拳打手的红拳全貌,还有盘、法、势、理四大要素。
红拳近代传承派系主要分为:师宝龙派、邢福科派、高占魁派、苏海潮派、通背李四派、大小六合枪派等。其中苏派和李四几乎已经失传,目前传承脉系以习练高家红拳为主,邢派次之,大小六合枪派也是其分支派系;高派红拳以身法变化、腿法灵活快、脆为主,速接速打;邢派红拳对动作要求严格,以浑厚有力为突出。
 
图4 红拳内容体系
数据来源:陕西省文化厅编《红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陕西红拳的十大盘功
“盘”是红拳的专门术语,如盘腿、盘膀、盘拳等。十大盘功即十大组训练动作,十大盘功也叫做十大盘筋,是红拳用来盘练肢体柔韧度的基本功训练方法,也是红拳的精髓。
十大盘功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的实际需要,仿宋明的八段锦制入,动作选取全面,编排合理,不仅能使肩、腰、骻三大关节得到锻炼,而且使脚、手、腕、指得到发展,是优选十组拳势精心编制成套的传统训练方法。如十大盘功中的步行由并立步到开立步、弓步、马步、扑步、交叉步、独立步及平衡等,动作姿势重心由高到低,安排合理。
 
图5 红拳的十大盘功
数据来源:陕西省文化厅编《红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4、陕西红拳的分布
红拳作为陕西的地方拳,在陕西省文化厅编写的《红拳》和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中明确记载的有超过75家传习所,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以西安、咸阳为中心向全省辐射扩散。陕西红拳的发展虽有一定规模,但还远远跟不上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图6 红拳的分布
数据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郑传锋.《陕西省各武术拳种开展现状与区域分布状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陕西红拳的传承人现状
红拳是陕西土生土长的拳种,西安市是红拳文化发展的中心,是红拳习练人数最多、传承氛围最浓的城市。传承人作为红拳的活载体,对红拳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桑基图的呈现形式分析西安市34位红拳传承人情况。
传承人的地区分布:
西安共计九区四县,其中碑林区、莲湖区均有6人,分别占总数的17.6%;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蓝田县均有3人,占8.8%;灞桥区2人,占5.8%;长安区、临潼区1人,占2.9%;阎良区、高陵县0人。
传承人的年龄统计:
80岁以上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8%;70岁以上8人,占总人数23.5%;60岁以上21人,占总人数61.7%;50岁以上2人,占总人数5.8%;50岁以下1人,占总人数2.9%。
传承的主要派别:
其中高派有21人,占人数的61.7%;邢派有6人,占总人数17.6%;大小六合枪派有6人,占总人数17.6%;家传1人,占2.9%。
综上,从传播地域分布来看最兴旺的是莲湖区、碑林区,其它区的传承相对较少,阎良区、高陵县无传承人区域化问题突出。从传承人的年龄分布来看,50-70岁年龄段的传承人最多,这说明掌握红拳功法套路的人群以中老年居多。红拳的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红拳技法的掌握局限在少数老年人手里,不利于红拳的发展。传承的主要脉系以高派为主,邢派次之,苏派和通背李四两派几乎已经绝迹,其中大小六合枪派也是高派的分支。
 
图7 西安市红拳传承人的调查
数据来源:翟少红,张洁.《西安市红拳传承人调查分析的研究》[J]体育世界,2013(07)
此外,红拳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真空状态。一方面,通过对传承人的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传承人没有固定的学生。老一辈的传承人想把红拳传承下去,但很多青年忙于学业或者生计,几乎没有时间去习练红拳。另一方面,受红拳传统的传承理念限制,红拳的传承人皆为男性,要打破原来“传男不传女”的藩篱,扩展女性传承群体,促进红拳的传承和发展。
6、陕西红拳的传播途径
红拳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比赛、传习所、校园培训基地、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官网、非遗红拳微信公众号等。
传习所方面,陕西目前有红拳传习所逾70家,主要分布在西安和咸阳,多由红拳传承人开办。
其中,红拳传承人王保印师傅在开办红拳传习所的基础上,修建了红拳博物馆,该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赤兰桥村(目前已拆迁)。
 
 
 
 
 
 
 
以上红拳博物馆图片来自华商论坛
校园培训基地方面,主要有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红拳传习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拳传习所、富平县思贤学校青少年红拳培训基地、榆林学院红拳传习所、安康学院红拳传习所、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红拳保护培训基地等。
与红拳相关的比赛方面,建国后到1994年之前,没有大型红拳类比赛的记载。1994年之后红拳的发展慢慢步入正轨,在陕西省文化厅的倡导下,成立了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举办陕西红拳的传承人观摩交流大赛十四届,并参与众多海内外比赛。
此外,还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活动、举办中国红拳非遗保护论坛、拍摄红拳电影《鹞子高三》《关中红拳》、出版图书《红拳》等,以期传播推广红拳遗产。
 
图8 红拳参与的比赛
数据来源:陕西省文化厅编《红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结语
时至今日,传统武术的核心用法已经改变,不再是上阵杀敌、自卫的致命招数,更多的是强身健体或用来表演观赏。因此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需要立足历史、文化、技术等多个角度去挖掘中华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保存传统武术精髓,让传统武术重新复兴,避免盲目 “创新”。
冷兵器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中华民族的尚武进取的精神应该屹立不倒。重视和保护以陕西红拳为个案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文化厅.红拳[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喻德桥.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3]杨宝生,向玮.中国红拳的尚武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思想[J].搏击,2006(10)
[4]郑传锋. 陕西红拳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04)
[5]姜霞,王瑞,席兵,黄繁,赵文飞,王军,自卫国,叶军.我国西部地区红拳源流追溯与地域脉络特性研究[A].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11):546-550
[6]翟少红,张洁. 西安市红拳传承人调查分析的研究[J].体育世界,2013(07)
[7]王培仁,向玮. 浅谈红拳拳系及其风格与特点[J].搏击,2008(01)
[8]李阳,夏成木.陕西红拳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9(06)
作者信息:李国豪(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6级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4-24 22:50

已入驻名师:55人

已入驻传承人:105人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